全运会历史上首场跨境马拉松15日开跑。这条全长42.195公里的路线横跨深圳和香港,连接过去与未来。打开地图,你会发现,这条路见证了许多“大湾区奇迹”——这42.195公里,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两地居民交流融合的通道。深圳湾公路大桥是这条马拉松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深港两地经济社会交往日益密切,两地交通便利、通关便利。 2007年,伶仃洋深圳湾公路大桥正式通车。深圳湾公路大桥从北到南连接深圳南山区和香港元朗区(无人机照片)。女子马拉松选手司徒小S悠然记得小时候,她跟着父母来到深圳,罗湖只有一个口岸。 “每次过海关,我都要排队很长时间。我不喜欢现在这么方便。我经常去深圳购物。”如今,包括深圳湾口岸在内的海陆空口岸越来越多,让大家的生活更加便利。 11月1日至5日,比赛前,选手们在深圳湾口岸预检区完成查验手续。 1992年,深圳、香港举办跨境马拉松赛。届时,参赛者需提供清关文件。比赛期间,谢绝给他们一张通关卡作为通过口岸时的身份标识。出示该卡以通过海关。香港特区政府全运会事务协调办公室主任杨德强回忆,“所有文件都检查了33年后,选手只需佩戴GPS和RFID芯片,手环就能实现“无感通关”。大湾区人才与科技的融合正在加速。11月15日,选手们在比赛中途经深圳湾口岸——这条42.195公里的赛道,也是展示科技、人文、文化绿色发展成果的赛道距离深港赛区不远的深圳虚拟大学园,香港大学等香港多所大学在此建校科研基地,为深港人才培养、促进成果转化、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提供新思路。 新华社记者 连震 赛场摄影师们还途经深圳湾公园和大沙河生态走廊。在深圳湾公园,城市的繁华与大海的浪漫交相辉映。来自西伯利亚的海鸥迁徙时在此停留。黑面琵鹭、白顶雕等珍稀候鸟经常出现在这里。大沙河生态长廊全长13.7公里的滨水步道,可欣赏令人惊叹的山海景观。 11月5日,市民在深圳湾公园骑行。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这42.195公里,是共建共享繁荣湾区的未来之路。深圳科技园是赛道旁醒目的地标。拥有上市公司100多家,其中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20多家,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0多家,其中不少是港资企业。无数新技术、新产品在这里诞生。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表演机器人在深圳科技园诞生。深圳市云天励飞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文贤也想来这里跑步。他表示,这不仅仅是锻炼,更是用脚步“扫描”大湾区的现代脉搏。 11月1日5日,郑文贤的参赛公司在比赛期间主要生产AI推理芯片。 “这也是一个典型的‘长距离工程’,中间有很多不确定性,但就增加的方向而言,算力的每一个微小的提升,确实就像在赛道上多走了一步。”正是这种不断发展,推动了大湾区的成长和发展。 10月30日,深圳湾公园健身市民郑文贤认为,全运会的东风将为世界级湾区的发展创造更多可能。 “从工业从角度来看,深圳和香港非常互补。我衷心希望今天的跨境马拉松只是一个开始,让深港两地更多地以‘赛道’连接起来,共同打造一个更有活力、更有想象力的大湾区。”就像这场比赛一样,大家都在朝着同一个目标奔波。